成瘾并不可耻,而是灵魂在求救

压抑和宣泄都不是出路,唯有觉察能带来转机(Nika 文)

我们这一代人,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上瘾。
上瘾于手机、社交、购物、工作,
上瘾于被认可、被回应,甚至上瘾于逃避。

这并不是意志力薄弱,也不是懒惰。
正如卡拉·麦克拉伦所说:
成瘾不是可耻的行为,而是灵魂在提醒你——你当下最缺的是什么

那股让人反复陷入的冲动,
其实是在替你说话:
“我需要感受,我需要被理解,我需要连接。”
成瘾的本质,并非“失控”,
而是我们还没学会,与情绪合作。

很多人试图靠“压抑”或“宣泄”解决成瘾:
压抑是假装无事发生;
宣泄是任由情绪泛滥。
这两种方式看似不同,
却都属于逃避。

真正有效的方式,是直面它。
让那股能量流动,让行为被“完成”

正如让·惹内所说:

行为必须被完成。不论起点为何,终点都会是美丽的。”

当我们看清冲动、理解欲望、允许它走完过程,
能量就不再滞留。

创伤未被疗愈的部分,
总会化成生活中的反复剧情。
一段段关系、一场场失控,
看似不同,实则同源。

荣格说过:

“你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,而你却称之为命运。”

命运不是注定不可改变,
而是你一次次活在未觉察的过去里。
你以为自己在生活,
其实只是在重播那场未完成的故事

从经济学角度,成瘾的快乐遵循“边际效用递减”——
同样的行为,每一次带来的愉悦都会更少。
从生理学角度,它不断强化“逃避”的神经通路,
让大脑误以为“逃开”才安全。

结果是——
越逃避,越疲惫;
越逃避,剧本就演得越久。

麦克拉伦提出了一条“第三条路”:
既不是压抑,也不是沉溺,而是觉察。
觉察让我们从剧本的角色,变成剧本的作者。

我常使用一个东方修心的方法,叫“参话头”。
当你想逃避、焦虑、愤怒时,
轻轻问自己:
“谁在想?”
“谁在愤怒?”
“谁在害怕?”
“谁在否定自己?”

这时,你会发现,
那些翻滚的思绪与情绪,并不是真正的你,
而是你内在尚未被整合的部分。

成瘾,是一扇门。
它带你看见灵魂最脆弱、也最渴望被爱的地方。
当你不再用羞耻看待它,
而是以理解去拥抱它,
你就已经开始改写人生剧本。

命运从不是外力的安排,
而是情绪在写的剧本。
当你愿意倾听情绪,它们就会带你走出循环,
进入自由的篇章。

也许疗愈的开始,
不是修正自己,而是重新认识自己。
当你能对那些成瘾、恐惧与情绪说:
“谢谢你,我看见了。”
你就已经从演员,
成为了编剧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